2020中考必背文言文23篇‖17、《记承天寺放游》
知识点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 ) 襄陵(xiāng) 绝巘(yǎn) 属引(zhǔ) 沿溯(sù)
飞漱(shù) 御风(yù)猿鸣(yuán) 曦月(xī) 素湍(tuān)
长啸(xiào) 郦道元(lì) 林寒涧(jiàn)肃 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4.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肃”、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探究1:本文融情于景,最后以凄凉的渔歌作结,是为了表现山水虽佳,但世上犹有劳苦和贫穷的人,从侧面表现了当时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探究2: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是为了表现猿鸣之哀,渲染秋天的肃杀气氛。
探究3:结尾引用渔歌,从结构上看照应了前文,总结了全文,升华了文章中心。
5.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山峰,遮蔽住天光日影,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不能通行。如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样快。
在冬春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急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雨后)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爬上高崖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播着猿叫的回声,哀切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唱道:“巴东三峡,属级巫峡最长,(人们听到)猿猴的几声哀鸣,泪水就要沾湿衣裳!
6.理解性默写
(郦道元)
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使我们想到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清荣峻茂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然后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同步练习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心: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遂至 / 承天寺 / 寻张怀民
3.你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中品读出了什么?
品读出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叉错杂,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7.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转朱阁,低绮,照无眠”。
(注意:是月光而不是月亮)
8.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说说作者夜游时为什么会去寻张怀民。
①作者与张怀民志趣相同。②两人处境相同,都是“闲人”。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直击中考
六、山东省枣庄市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七、山东省淄博市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译文:
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八 山东泰安市
【甲】水陆草木之花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元丰六年元丰……
1.解释加点的词。(4分)
①陶后鲜有闻 鲜: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亭亭净植 植:
④相与步于庭中 步: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文: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3.甲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 心情。(4分)
九 临沂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做6-9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⑴月色入户 户
⑵盖竹柏影也 盖
⑶止午、未、申三时 止
⑷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安可为俗士道哉?
3.【甲】【乙】两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分别是什么?同是描写月色,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4.【甲】【乙】两文篇末的议论分别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十、丽水
【甲】元丰六年……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⑴ 念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⑶ 相与步于中庭
2.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
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3分)
选 文 | 时 间 | 景 | 情 |
甲 文 | ⑴ | 月景 | 闲情 |
乙 文 | 更定 | ⑵ | ⑶ |
十一 山西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元丰六年十月……
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 ( )
怀民亦未寝 ( )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4.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参考答案
六
1.A
2.D
3.C
七
1.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②这种心得乐趣只能于山中隐逸的僧侣闲游的人共享又怎么能和俗世中人一起谈论。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意思大体对即可。
3.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八
1.(1)少 (2)洗涤 (3)竖立 (4)走
2.(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3.托物言志 壮志未酬的苦闷
九
1.⑴窗户⑵原来⑶仅仅,只是⑷美妙
2.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⑵怎么能讲给那些世俗的人听呢?
3.⑴【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乙】月影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⑵【甲】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描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又通过竹柏的影子,间接地写出了月光的明亮。【乙】文通过对月下景物的描写,间接表现了月光的别样趣味。
4. 【甲】文表现出作者豪放旷达的人生态度,也隐含着被贬后内心的悲凉与自慰。【乙】文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十
1.⑴考虑、想到 ⑵我 ⑶在
2.⑴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⑵冰花弥漫 水天一色
3.夜(晚上、夜晚) 雪景 痴情
十一
1.大约 ; 睡觉、眠、卧
2.① 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犬牙)那样相互交错(参差不齐)
②想到(考虑) 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3.(2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答“心乐之”也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2分)示例:此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澈透明)。句中没有写“月 ”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只要扣住“比喻的手法”和“月光的皎洁”即可得分)
(2018·山东枣庄)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3)余拏一小舟
拏:撑着
(4)雾凇沆砀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这里指酒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3.【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交错相生的水草,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二: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藻、荇”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示例三: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任选其中一个角度,修辞或手法正确1分,赏析恰当2分,共3分)
4.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甲】【乙】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3分)
横批:闲痴。(1分)“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对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理由阐释恰当、意思对即可,2分)
[中考预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月色入户
入:照进
(2)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3)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4)怀民亦未寝
寝:睡觉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积水一般空明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出了怎样的环境特点?请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析。(3分)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空明澄澈的特点。(2分)
4.请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或:既有境遇之悲,也有自我排遣之达观)(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调素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3)欣然起行
欣然:高兴的样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就
(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一定的修辞手法进行景物描写。【甲】文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陋室清幽、雅致的特点,【乙】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月光空明、皎洁的特点。(3分)
4.【甲】文中,作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中,作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从两文作者的交友方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
示例:两文作者都讲究择友交往,与学识渊博或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朋友。这告诉我们,交朋友要选择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但也要避免自己过于清高。(体现积极健康的交友观点,言之有理即可,3分)
初中语文助手尊重原创,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